English

勤奋+机遇=“艾米”

1999-07-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戴军 我有话说

杨向中,1959年出生于河北邯郸,198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硕士学位,1990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主修胚胎生理学;1995年受聘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现为该校动物科学系副教授、生物技术中心顾问兼转基因动物实验室主任。1999年6月10日,他主持的康涅狄格大学科研小组用成年奶牛的耳细胞成功克隆出的小牛在康大降生,这一成果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

采访正在北京的杨向中先生那天,因为堵车,记者迟到了整整半小时。个子不高、衣着简洁、态度随和的杨向中先生从桌边站起,笑着用热情的握手打断了我的道歉。

有关克隆技术的研究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就已开始,也早有成功,但在多利之前的所有成功都是使用动物的胚胎细胞作为受体和供体,效率比较低,而且克隆出的“后代”质量不高,存活率较低。自1997年2月英国苏格兰罗林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母羊的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举世闻名的小羊多利以来,克隆技术便成了全球的热门话题;不久前日本和新西兰的科学家又分别以动物的卵巢和输卵管细胞克隆成功,给世界范围内克隆技术的研究领域又添上了几个成功的范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杨向中小组这次成功克隆奶牛产生了如此之大的轰动呢?

杨教授介绍说,这其中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我们是用早已超出正常生育年龄的高龄奶牛的耳细胞克隆成功。基因母体艾斯本是一头13龄高产奶牛,这个岁数相当于人类年龄的80多岁;而克隆使用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取自艾斯本的体细胞亦即与生殖系统无关的细胞。也就是说,艾米是世界上第一例用高龄“母体”的非生殖系统器官细胞克隆成功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克隆的成功为今后研究动物及人类的衰老现象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我们的优势在于:基因牛艾斯本虽然已是老龄,但仍然活着,这就有利于我们在克隆牛艾米的发育过程中将它的各项生理指标与艾斯本做直接比较。此外,“由于用来克隆艾米的细胞为皮肤细胞,非常易于获取,易于保存,不受性别、年龄和生殖能力的限制,而且没有损害基因‘母体’的危险,因此,我们的成功的重要意义之一还在于诸如大熊猫之类的濒危动物的保护”,杨教授说。

谈到成功的秘诀,杨教授笑言,“我不过是运气比较好罢了!”这倒也不是谦虚,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仅在美国就有数十个研究所或实验室正在用成年农畜特别是奶牛进行克隆尝试,很可能有不少也已经受孕,只不过我们的小牛比他们的要早一些生下来,并且存活了,这个“第一”就幸运地被我们得了。如果一定要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这里面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勤奋。他从1988年就开始了克隆研究,有了今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科研小组由包括他在内的1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组成,其中有5名博士后,4名博士生,4名实验员及1名访问学者;若非15颗心往一处想,15股劲往一处使,奇迹也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第二是积累。在掌握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第三便又回到了刚才的话题,成功往往离不开机遇。

杨教授说,事实上近年来克隆技术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的,与其说是技术上的突破不如说是概念上的突破更准确些。克隆艾米的成功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也只是提高了克隆技术的效率。

除了在科学领域的不懈追求,多年来杨向中教授还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建设发展。他目前还担任着中国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主席、旅美农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部科技顾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中国桥基金会”总裁等多个职务。他发起的“中国桥基金会”到目前为止已资助了200多位留学海外、在各自领域里学有建树的中国学者回国工作、交流及讲学,还赞助了不少国内优秀学子赴海外进修。去年“两会”期间,他组织汇编了一份旅美30多位农业科学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建议书,得到了中央和全国政协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海外华人中的杰出代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